学院首页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毓秀史学讲坛第135讲——现代中东史叙事逻辑中的“奥斯曼帝国终结”

发布日期:2025-09-30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5925日。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举行“毓秀史学讲坛”第135讲,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王三义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现代中东史叙事逻辑中的‘奥斯曼帝国终结’”的讲座,由张殿清教授主持。

围绕讲座主题,王三义老师就现代中东史的叙事逻辑、奥斯曼帝国的瓦解和“终结”,从事件、趋势看“格局之变”,以及奥斯曼“帝国遗产”和“帝国情结”进行了论述。

首先,王三义老师对现代中东史的叙事逻辑进行了介绍。“中东”这一概念在20世纪中后期才广泛使用,取代了此前外交文献中常用的“近东”。现代中东史的叙事通常围绕三条主线展开:一是奥斯曼帝国瓦解后,现代中东国家获得“新生”;二是英法等国在中东的“委任统治”,催生了阿拉伯民族国家群体;三是晚期奥斯曼帝国因政治腐败、经济落后、西化改革失败而走向衰亡。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其官方史学呈现出两种叙事路径:一是“革命史观”,强调凯末尔领导下的民族解放运动如“凤凰涅槃”,并公开排斥奥斯曼帝国遗产,认为欧洲文明是唯一真正的文明;二是“现代化史观”,20世纪中叶土耳其进入西方阵营,大量接受美国援助,开展西方模式的现代化改革。土耳其的现代化,被描述为中东地区现代化的“成功样板”,其源头可追溯至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西化改革。

其次,王老师论述了奥斯曼帝国的瓦解和“终”。帝国瓦解是历史事件,而“帝国终结”是学术问题。帝国的衰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奥斯曼帝国从1299年建立到1922年帝制被取消,历经六百余年。其鼎盛时期横跨欧亚非三洲,但自1699年《卡洛维茨条约》签订后逐渐转攻为守。王老师强调,帝国的“衰”与“亡”应被视作两个问题:前者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后者则是具有国际条约和政府文件可查的历史事件。

接着,王老师从事件、趋势角度讲述了奥斯曼帝国“格局之变”问题。王老师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是否真的有益于中东现代国家的崛起。他从历史事件和长期趋势两个维度展开分析,指出奥斯曼帝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仍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殖民扩张,维系了国家主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青年土耳其党人选择与德国结盟的动机复杂多样,既有对俄国的恐惧和对德国经济支持的依赖,也有想利用欧战实现国家独立,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战略考量。

讲座结尾,王老师论述了“帝国遗产”和“帝国情结”的概念。奥斯曼帝国解体后,在其领土上诞生了许多现代国家。然而,在帝国的政治遗产中,其实“负面资产”较多,例如海峡主权问题、外债问题、边界问题、库尔德问题等遗留问题。此外,“帝国情结”始终在土耳其政治中若隐若现:在凯末尔时代和伊诺努时代极力切割与帝国传统的联系,强调世俗化与西化;共和国时期的“军人干政”,被认为是政府偏离了世俗主义。王老师引用多位学者的研究,认为这种情结既是对历史的回望,也是对现实政治的投射。

互动环节,同学们针对晚清王朝和奥斯曼帝国历史走向、历史研究与公共史学传播等问题进行了请教,王老师逐一进行了细致解答。

最后,张殿清老师总结指出,土耳其或奥斯曼帝国历史研究值得同学们选题关注,坚持坐冷板凳去研究有价值的选题,并尝试将历史研究同现代化进程相结合。同时,张老师鼓励同学们做研究要放宽视野、发散思维,并做到及时记录感触来达到锻炼文笔的效益。

下一条: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讲座:“毓秀史学讲坛”第133讲、第134讲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