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毓秀史学讲坛”第136讲顺利开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赵博文副研究员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英国近代早期殖民话语体系的初创与发展”的讲座,由袁跃华老师主持。张殿清、孙海鹏等老师参加会议。
围绕讲座主题,赵博文老师就英国近代殖民话语体系的初创、具体内容及其发展三方面展开了论述。

首先,赵博文老师将目光聚焦于16世纪中后期的爱尔兰,介绍了英国殖民话语体系在爱尔兰地区的初步创立。他指出,1565年英国宣称全面控制爱尔兰后,私人殖民者为合理化侵略,催生大量辩护论述。在爱尔兰的实践中,英国形成早期话语策略:一方面殖民者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名,实则通过驱逐统治阶层、保留平民为佃农的方式实施控制;另一方面其在遭遇抵抗时,便以“野蛮叛逆”标签合理化暴力。
其次,赵老师深入剖析了英国殖民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是文明—野蛮二元论。殖民者对爱尔兰宗教、生活习俗的双重标准,将爱尔兰人定性为“需要文明教化的野蛮人”,为其征服提供道德与文明上的合法性;二是历史叙事与殖民的合理性。殖民者将自己类比“新罗马人”,宣称要像罗马文明化不列颠一样“教化爱尔兰”,同时又强调英格兰文化的优越性,将殖民视为其“传播文明”的过程;三是暴力合理化逻辑。赵老师指出这是英国殖民话语体系建立面临的最大问题,同时也是本场讲座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面对爱尔兰人的抵抗,英国放弃“改造论”,转向马基雅维利式强权逻辑——将殖民失败归咎于“爱尔兰人不可改造”,提出极端主张限制爱尔兰人的土地权、武器权与政治权利,对其实行文化压迫,为其血腥暴力政策进行辩解。

接着,赵老师进一步梳理了随着英国在北美、印度等地的扩张,其殖民话语体系的发展。英国殖民者进军北美时,摒弃了罗马范式,但爱尔兰经历所强化形成的“文化进化论”观念却得以延续;在殖民印度的过程中,则以“恢复雅利安民主宪政传统”为名,合理化其殖民统治。话语体系不断本地化,进一步服务于英国殖民统治的持续与扩张。随着十六世纪英国知识分子视野的拓展,旧有的静态世界观正逐渐瓦解。这种动态观念也促进了英国殖民话语体系的当地化,殖民者结合北美和印度当地的自然特性和地理特征,提出了“美洲退化论”和“低纬度热带落后论”。
讲座尾声,赵老师总结论述了英国殖民爱尔兰时构建的殖民话语体系,直接影响其在北美、印度的殖民舆论与意识形态,在殖民的过程中,殖民者又结合各地实际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套完备的殖民话语,成为英国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同时,赵老师提出思考:英国政府是否真接纳愿遵从其法律与文化的盖尔人群体,并指出“优越感”是不变内核——即便爱尔兰人接受英国文化,却仍被冠以歧视性称谓,盖尔语也被贬低为“粗俗俚语”,这暴露了其“文明教化”话语的虚伪本质。殖民话语体系中“文明-野蛮”二元论及其为暴力政策的辩解,为英国海外殖民挣脱了道德束缚。
互动环节,师生就东印度公司的建立、爱尔兰人在殖民话语体系创立过程中的反抗以及对比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与英国近代早期扩张等问题进行了请教,赵老师逐一进行了细致解答。
最后,袁跃华老师总结指出,赵老师以翔实的史料为支撑,辅以严谨的逻辑推演,系统梳理了英国近代早期殖民话语体系的创立与发展脉络,既有对宏观框架的清晰搭建,也不乏对关键细节的深度剖析。不仅帮助师生开拓了学术视野、精准把握了学术前沿,更在追溯殖民话语体系演化的历史进程中,深化了对近代世界格局形成的历史认知,为师生后续开展相关领域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