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下午,在学院世界史系主任孙海鹏、中国史系主任张旭的带领下,我院学生前往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受到馆方孔明智主任的热情接待。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由保定市和中国科学院共建,2024年正式开放。馆内展品主要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陈列展品总计约6000件左右,展陈规模宏大。在馆内讲解人员的带领下,我院师生依次参观了常设的五大展厅——地球脉动、远古海洋、恐龙帝国、哺乳新生、灭绝之殇,开启了一场跨越38亿年的时空之旅。
参观伊始,讲解员为全体师生介绍了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动线设置:以“自然•生命•人”为展览主题;以“演化”为动线,串联自然界、远古生命、人类的发展三方面,阐释物种复杂关系;以自然历史故事解读动物生存智慧,传达“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自然观。随后,我院师生共同参观常设展厅,细致观摩十余件“镇馆之宝”。


在“地球脉动”展厅中,同学们在讲解员引导下重温了地理地质知识,通过多角度观察彩斑菊石,以及展柜内五彩斑斓的水晶矿石,进一步加深了对自然之美的认知。参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气氛融洽。步入“远古海洋”展厅后,丰富多样的展品映入眼帘,展现了远古海洋中波澜壮阔的生命演变历程。从“脊椎的出现”到“颌的出现”,再到无颌鱼类与有颌鱼类的演化轨迹,每一处细节都揭示了生命进化的奥秘。“哺乳新生”展厅则聚焦于躲过浩劫的哺乳动物在新生代的辐射演化,以及人类从众多生物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展台内陈列着各类哺乳动物的化石标本,直观呈现了哺乳动物多样化的演化路径。期间,人类逐渐直立行走的演变过程也得以清晰展示,令人印象深刻。


在“恐龙帝国”展厅中,各种复原模型精巧细致、栩栩如生。随着讲解员娓娓道来,同学们了解到中国的寻“龙”之旅。1938年,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先生的团队在中国云南禄丰发现许氏禄丰龙,被誉为“中国第一龙”。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标志着中国恐龙研究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此外,还有被称为“新中国第一龙”的棘鼻青岛龙复原模型。丰硕的成果和科考发现,彰显了中国科学家在发掘、修复、研究与装架恐龙骨架化石方面的卓越实力。在古生物学家的不懈探索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发现恐龙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这些恐龙化石,如同生动的历史画卷,记录了地球纪元的变化与生物演化的历程。

展览尾声,“灭绝之殇”展厅以数百件制作精美的标本为载体,叙述了38亿年演化史中地球经历的五次大灭绝事件,警示人类应当珍惜与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正如展板结束语所言:沧海桑田,生命的演化复杂而漫长。我们很难客观地将自身回放到无尽的生命演化历程中。但是,悠久的人类历史只是生命演化过程中的一瞬,人类也不是进化的终点,所谓的‘万物之灵’不过也是匆匆过客。
此次教学实践活动作为2024级博物馆专业硕士课程的延伸,不仅深化了同学们对于自然、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认识,同时也提升了他们对文物遗存发现、保护和利用的责任感。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校馆双方代表举行会谈,就共建本科、硕士实习实践基地达成初步意向,未来将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