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北上张家口,历史调研行

发布日期:2019-09-21 作者: 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

北上张家口,历史调研行

2018年8月25日至31日,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张北历史文化暑期调研小组”在李文龙、洪猛两位老师带领下赴张北高原对当地的部分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实践调研。

张北高原地处河北省西北部,蒙古高原南缘。长城外,古道边,连大漠,接中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位置决定了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成为众多族群驰骋的舞台。张北地区孕育了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调研小组以该地区极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古代城址、长城和代表性的古墓葬等为主要对象,在两位指导老师讲解与帮助下,结合历史专业的相关知识,调研小组对该地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考察。

调研小组考察的第一站是张家口市张北县。在张北县原文物局局长柴立波先生的带领下,参观了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元中都博物馆。“一座中都城,半部元朝史”,元中都存世的50余年见证了元王朝从兴盛到衰亡的历史。元中都遗址的发掘工作为研究中国元代都城形制提供了新的实例,对探讨蒙元都城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张北境内有着曾决定蒙起金衰的野狐岭之战古战场,元代诗人周伯琦曾有诗“高岭出云表,白昼生虚寒。冰霜四时凛,星斗咫尺攀。其阴控朔部,其阳接燕关……”道出了野狐岭地势之高、地形之险以及野狐岭位置的重要性。野狐岭处于坝上和坝下的交界,加之作为辽金元时期的古驿道,这一地区成为调研小组此次张北之行重要的研究地带。步行在野狐岭古战场,从一座烽火台走向另一座烽火台,感受着坝上坝下的巨大海拔差,登上一处高地,六代长城并行的奇观赫然出现在眼前,调研小组成员听着老师讲解,行走于古代长城遗址之上,远眺塞外,对历史的敬畏之感油然而生。

调研小组的第二站来到张家口市沽源县南村沟,探秘位于金莲川腹地、闪电河畔的梳妆楼元墓。相传为辽萧太后梳妆打扮之处的“梳妆楼”实为元代贵族墓葬,梳妆楼地下葬有一男两女,棺椁为之前只记载于史书中的“树棺”,这一发现填补了元朝贵族丧葬史研究上的空白;关于墓主的归属问题,学界亦有不同看法,官方认定该墓群应该是元代汪古部首领、当朝驸马、封为高唐王的阔里吉思家族墓群,而目前学界则有其他证据推断该地可能是安西王阿难答家族墓群;地上享堂采用穹隆顶,显示出深受伊斯兰教影响。梳妆楼遗址的发掘为我们了解蒙元时期民族交流状况以及元代贵族丧葬习俗提供了实际范例。同样位于沽源县的九连城遗址建于金代,沿城墙从每个角度看,都能看到九个角楼或城台,故名“九连城”。九连城曾是一个集政治、军事、贸易、手工业、农牧业于一体的战略要塞,时称昌州,与抚州、桓州并成为金代的塞外三重镇。在九连城遗址内,老师带领调研小组发现了部分陶瓷残片和古代钱币,调研小组根据老师所授知识,在实践中区分陶与瓷、判别年代、生产窑址以及瓷器分类等,获益颇丰。但令我们担忧的是,九连城近年来遭受风沙的侵蚀,古城墙面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希望这座古老的城址能够得到进一步重视与保护。

调研小组第三站前往张家口市康保县,考察了位于康保县境内的金界壕遗址,了解了金代长城别具一格的构筑方法和风格,并与秦汉长城、明长城进行了对比。金长城之所以称之为“金界壕”其重点在于“壕”,不同于其他朝代长城单有城墙一道防御屏障。金界壕采用屯土筑壕,呈堑壕状,以防战马冲越,掘壕取土在内侧筑墙,成为“一墙一壕”的防御体系建构,根据不同地势不同战略重要程度,分为单壕单墙、单壕双墙、双壕双墙等不同类型的防御设施。王国维《金界壕考》中提到“界壕者,掘地为沟堑,以限戎马之足”。但这耗尽金国人力财力的大型防御工程并没有滞缓蒙古铁骑南下的进程,成吉思汗与镇守金国西南路金界壕的汪古部落联姻后,蒙古铁骑越过界壕最终灭掉金国,我们在叹服蒙古大军战斗性强时也为金界壕而叹息。康保县亦留存着古代边防戍堡——大土城和小兰城子,边防戍堡为古时戍守边疆战士生活聚居的城池,城池内仍有部分陶瓷碎片依稀可见,也足以显示当时边塞戍堡人口之多。调研小组成员在老师的讲解中边走边看,仿佛在一瞬间置身于几百年前的边塞生活,远远望着一队戍卒接替另一队戍卒担任警戒任务,交接之时谈论着是否有敌情出现、朝廷又带来什么圣旨。

小组调研的最后一站选在张家口市赤城县,选在此处的目的在于寻找掩埋在杂草之中的椴木梁古长城以及长城沿线烽火台遗址。椴木梁地区的长城多为秦汉时期所建,壕沟土挖出作为城墙基础,层层石块堆积于其上,是为“毛石干插”,从而形成坚固的屏障。最为壮观的是椴木梁地区的烽火台,椴木梁地区本就地势险要陡峻,而烽火台则修建于山势较高之处,烽火台筑起七八米之高,在平缓地带仰望烽火台遗址,烽火台仿佛高耸入云。一座座烽火台,就像一位守卫边疆的战士,正注目远眺、警戒敌情,给人一种回望历史的自豪感与安全感。赤城县境内的独石口自古为交通要隘,形势险要,因南有独石屹立平地而得名,有“上谷之咽喉,京师之右臂”之称。作为“口北三厅”之一的独石口镇,保存着一段较为完好的古城遗址,城南瓮城以及南墙东墙都保存较为完整,我们自瓮城出发沿南墙绕道东墙后折回,听老师讲解建筑形制以及远处烽火台的警报系统和独石口历史,使我们对于古代边疆城市建造地点、形制、作用等都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这七天的实践中,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古长城的英雄气概、野狐岭的巍峨险要、梳妆楼的神秘莫测、独石口的巧夺天工等,更深刻地体味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的路”的求学真谛。通过这次实践调研,成员们不但增长了历史文化知识、锻炼了技能,也增添了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和对历史的一份热爱。

北上张家口,历史调研行。在此次调研活动中,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获益颇多,虽然此次调研活动仅是在张北地区展开,却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更深刻的认识到只要是在有人生存的地方便是有历史存在的,便是有待考证与挖掘的。此次调研活动让每一个小组成员“回味无穷”,更在期待下一次调研机会的到来。他们表示:今后更将以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去学习历史知识,做一名认真、严谨且专业的历史人,为学院、学校的发展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助力添彩!

(历史学院张北历史文化暑期调研小组供稿)

上一条:神秘古国沉寂千年现风采——古中山文化调研行

下一条:穿越千年的暑期实践,传承文化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