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11月29日,历史学院党委与生态环境系党委,前往雄安新区安新县圈头乡开展联学共建活动。
活动伊始,生态环境系主任王洪杰带领大家参观了白洋淀环境保护站的周边设施。白洋淀环境保护站周围的芦笙广场、栈道等设施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进行建设的特点,是生态环境系多年来扎根白洋淀、助力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修复的重要体现。
随后,学院党委与生态环境系在白洋淀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召开座谈会,会议由生态环境系副主任宋常英主持,历史学院与生态环境系班子成员及双方师生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上,生态环境系党委书记刘东岳首先介绍了本单位发展建设情况。生态环境系在过去的三年中,扎根一线,把科研融入“荷塘苇田”,不仅使科学观测研究站成为科研产出的高地,同时兼顾社会服务,成为雄安新区生态恢复的桥头堡,师生群体也涌现出了多个榜样事例和人物。他表示本次联学共建活动,是以党建为切入点,以推进学科融合,引领高质量发展为目的,希望通过共建活动与我院形成合力,推进教学科研任务的双向赋能。
我院党委书记肖红松在发言中重点介绍了学院党委的建设情况,历史学院党委立足“党建+历史”模式,发挥学科的优势,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是河北省党建标杆院系,但仍然有发展空间,要发掘、学习身边的典型。生态环境系雄安生态环境研究院师生联合党支部是全国党建标杆党支部,王院长指导的科研创新团队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历史学院学习的对象。肖书记表示,两个学院以高质量教学科研服务国家战略、一流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下,未来双方可以进行文理交叉、学科联合。
交流环节王洪杰主任表示,生态环境系需要进一步融合宏观的历史思维来构建党建工作,两院的交流中,历史是一个纽带,双方可以通力合作,用科学数据和历史事实来证明雄安新区的建设对白洋淀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范铁权院长则提到生态环境系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也是一个典范,是历史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学习对象。
会后,两院师生到圈头村展开历史文化资源田野调查,调研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圈头村音乐会的发展现状,并对村镇留存的古建筑进行初步考察。
本次联学共建活动学习先进经验、共享党建资源,有助于进一步创新“组织互联、资源互通、经验互鉴、发展互促”的党建工作格局,为学院探索创新基层党建新模式,引领带动基层党建向纵深发展开辟了新渠道。